成語:錢唐抗疏
拚音 qián táng kàng shū
解釋 錢唐,字惟明,元末明初象山(今屬浙江)人。學問淵博,品行敦厚。洪武元年(1368年)舉明經(即貢生,由府州縣學入京師國子監的生員)。應詔而陳述政事很符合皇帝的旨意,被任為刑部尚書。錢唐為人剛強正直,敢於直言不諱地指出皇帝的過失。明太祖朱元璋曾讀《孟子》一書,當讀到“草芥”、“寇仇”這兩句時,認為它不是作臣子的所應該說的話,便要罷去孟子的配享(即袝祭,是新死者與祖先合享的祭祀。古代專指帝王宗廟和孔子廟的袝祀,後來通指在其他祠廟中的袝祭),並且下詔如果有誰勸阻的話就以“大不敬”罪論處。錢唐認為這一做法不妥,就上疏極諫,抵製朱元璋的成命。當時廷臣都為錢唐的舉動擔憂。太祖審察到他很忠誠,就沒有給他定罪,孟子的配享也立即恢複了。
例子 清·吳乘權《綱鑒易知錄·明紀》卷2:“刑部尚書錢唐輿櫬入諫,袒胸受箭。” 清·李暉吉《龍文鞭影二集》卷上:“張靄拾齒,錢唐袒胸。”
典故
《明史》卷139《錢唐傳》3982頁:“帝嚐覽《孟子》,至‘草芥’、‘寇仇’語,謂非臣子所宜言,議罷其配享,詔有諫者以大不敬論。唐抗疏入諫曰:‘臣為孟軻死,死有餘榮。’時廷臣無不為唐危。帝鑒其誠懇,不之罪。孟子配享亦旋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