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一時之利
拚音 yī shí zhī lì
解釋 此典指晉文公評論城濮(今山東鄄城縣西南臨濮集)之戰,認為先軫(zhěn枕)“軍事勝為右”之說是一時之利;而狐偃(yǎn演)“毋失信”之說是萬世功。後以此典比喻戰爭中一時取勝;或比喻一時的利益。晉文公(前697——前628年),晉獻公之子,名重耳。因晉獻公立幼子為嗣,重耳出奔在外十九年,由秦送回國即位,晉文公。他整頓內政,增強軍隊,使國力強盛。又平定周朝內亂,迎接周襄王複位,以“尊王”相號召。晉、楚在城濮會戰,大勝楚軍;並在踐土(今河南滎陽東北)大會諸侯,成為霸主。晉文公五年(前632年)六月,晉文公渡過黃河向北回國。實行獎賞,狐偃第一。有人說:“城濮戰勝的事情,是先軫的謀略。”晉文公說:“城濮的事情,狐偃勸說我不要失信。先軫說軍事以打勝為貴,我用它獲得勝利。但這是一時有利的說法,狐偃的話是萬世的功績,怎麽能讓一時的利益超過萬世的功績呢?因此將狐偃獎在第一。”此典又作“時利”。
例子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慕容暐載記》:“趣一時之利哉。” 唐·李延壽《北史·魏本紀·高宗文成皇帝》:“刺史牧人,為萬裏之表。自頃每因發調,逼人假貸,大商富賈,要射時利,上下通同,分以潤屋。為政之弊,莫過於此,其一切禁絕。”
典故
《史記》卷39《晉世家》1668頁:“晉侯度河北歸國。行賞,狐偃為首。或曰;‘城濮之事,先軫之謀。’文公曰:‘城濮之事,偃說我毋失信。先軫曰軍事勝為右(古代尚右,有優勝含意),吾用之以勝。然此一時之說,偃言萬世之功,奈何以一時之利而加萬世之功乎?是以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