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不畏虎
拚音 bù wèi hǔ
解釋 《晉書.郭文傳》:“洛陽陷,乃步擔入吳興 餘杭 大辟山中窮穀無人之地,倚木於樹,苫覆其上而居焉,亦無壁障。時猛獸為暴,入屋害人,而文獨宿十餘年,卒無患害……嚐有猛獸忽張口向文,文視其口中有橫骨,乃以手探去之,猛獸明旦致一鹿於其室前……〔溫嶠〕問曰:‘猛獸害人,人之所畏,而先生獨不畏邪?’文曰:‘人無害獸之心,則獸亦不害人。’”後因以“不畏虎”稱頌高人隱士。宋 蘇軾《南溪之南竹林中新構一茅堂予以其所處最為深邃故名之曰避世堂》詩:“高人不畏虎,避世已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