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大風歌
拚音 dà fēng gē
解釋 此歌是漢高祖劉邦表達渴望安邦治國之情懷。後以此典比喻帝王創業和渴望安邦治國的豪情壯誌。劉邦(前256——前195年),字季,沛(今江蘇沛縣)人。初為泗水亭(今江蘇沛縣東)長。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陳勝起義,劉邦在沛吏蕭何、曹參等支持下,起兵響應,稱沛公。陳勝死,劉邦與項羽領導之起義軍同為反秦主力。前206年,劉邦率軍攻入秦都鹹陽(今陝西鹹陽市東北),推翻秦朝統治,廢秦嚴刑苛法,約法三章,甚得民心。同年,項羽入關,劉邦被封為漢王。不久,項羽與劉邦展開“楚、漢戰爭”。前202年,劉邦擊敗項羽,即皇帝位,建立了西漢。他繼承秦製,實行中央集權,先後滅韓信、彭越、英布等異姓諸侯王;遷六國貴族和地方豪強到關中,以便控製;實行重農抑商、與民休息、輕徭薄賦、釋放奴婢、複員士卒等政策;修改秦律,製定《漢律》九章;定軍法、曆法、度量衡。前195年,劉邦率軍打垮英布之軍隊後,回京路過故鄉沛縣,在沛宮大宴家鄉父老親舊,並挑選了120名沛縣兒童,教他們唱歌,喝酒高興的時候,劉邦彈撥築(樂器)的弦,唱起自編之歌詞:“大風卷起啊白雲飛揚,皇威普及海內啊我衣錦還鄉,從哪裏得到勇猛將士啊守衛祖國的四麵八方!”劉邦叫兒童們跟著學唱,他又跳起舞來,感慨傷心,流下數行熱淚。此典又作“歌大風”、“大風詩”、“沛歌風”、“海內風”、“猛士歌”、“猛士大風歌”、“歌風”、“歌沛邑”、“唱大風”。
例子 北周·庾信《漢高祖置酒沛公讚》:“雖欣入沛,方念移豐。酒酣自舞,先歌大風。” 唐·李世民《唐功成慶善樂舞辭》:“共樂還誰宴,歡此大風詩。” 李世民《過舊宅二首》之二:“八表文同軌,無勞歌大風。” 唐·杜甫《傷春》:“得無中夜舞,誰憶大風歌。” 宋·陸遊《夜酌》:“鳴簷社公雨,卷野沛歌風。” 元·劉因《白溝》:“幽燕不照中天月,豐沛空歌海內風。” 明·陶望齡《沛縣過高帝廟》:“雲歸尚識真人氣,風起猶傳猛士歌。” 清·楊潮觀《新豐店馬周獨酌》:“隻聽那猛士大風歌,他全不要詩書王佐。” 清·翁照《詠史》:“而胡豐沛遊,歌風起激越。” 清·彭桂《和楚人李人鵠閻古古先生》:“空想大風歌沛邑,隻餘落日吊彭城。” 董必武《感時雜詠》:“欲守四方歌大風,飛鳥未盡先藏弓。” 朱德《贈友人》:“北華恢複賴群雄,猛士如雲唱大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