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相如睨柱
拚音 xiāng rú nì zhù
解釋 睨(nì泥):斜著眼睛看。此典指藺(lìn躪)相如斜眼看著柱子,準備將自己的人頭與玉璧一起在殿柱上撞個粉碎!後以此典比喻大義凜然,不畏強權的氣概。當藺相如獻上玉璧,秦昭王沒有給趙國城池來作交換之意,就機智地說玉璧有小斑點,秦昭王把玉璧給他。藺相如捧著玉璧,氣憤得頭發直豎,衝頂起了帽子,對秦昭王說:“大王想得到這塊玉璧,派人送信給趙惠文王。趙惠文王召集全體大臣商議,都說‘秦國貪婪,依仗它國力強大,想用一句空話就把玉璧要過去,交換給我們的城池恐怕得不到’。大家商議不想把玉璧給秦國。我認為老百姓之間交往,還不肯互相欺騙,何況堂堂大國呢!而且因為一塊玉璧緣故,惹得強大秦國不高興,這是不應當的。於是趙惠文王就齋戒五天,讓我捧著玉璧,他在朝堂上叩拜,送出國書。為什麽這樣做呢?是尊重大國的威望,表示敬意哩。今天,我來到貴國,大王在一般宮殿裏接見我,態度傲慢,不講究禮節;得到玉璧以後,遞給妃嬪觀看,有意耍笑捉弄我。我看大王沒有誠意將城池交換給趙國,所以我又把玉璧收回來。大王一定要逼迫我,今天,我的人頭與寶玉將一起在殿柱上撞個粉碎!”藺相如緊握玉璧,斜看殿柱,要向殿柱撞去。秦昭王恐怕藺相如真的撞碎,連忙道歉,不敢強奪,並表示齋戒五天,再正式交割,讓藺相如在賓館住下。藺相如考慮秦昭王仍會恃強要去玉璧,違背諾言不交換給予趙國城池,便讓他的隨從改換衣服,帶著玉璧完整無缺地返回趙國。”此典又作“睨楹”、“睨柱”、“回趙璧”、“先生令趙重”、“趙璧全”、“睨柱吞嬴”、“頭碎柱”、“相如璧”、“抱璧還”。
例子 晉·潘嶽《西征賦》:“想趙使之抱璧,瀏睨楹以抗憤。” 北周·庾信《哀江南賦》:“荊璧睨柱,受連城而見欺;載書橫階,捧珠盤而不定。” 庾信《擬連珠》:“是以曹劌登壇,汶陽之田遽反;相如睨柱,連城之璧更還。” 宋·張元幹《挽李文然明再次前韻》:“睨柱倘能回趙璧,思鱸安用過吳儂?” 宋·範成大《送洪內翰使虜》:“正倚先生令趙重,寧容驕子詫胡強。” 範成大《複以蟾硯歸龔養正》:“鄭環信美非吾寶,趙璧猶全任汝歸。” 宋·文天祥《大江東去·驛中言別友人》:“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衝冠發。” 金·元好問《四哀詩·王仲澤》:“壯誌相如頭碎柱,赤心嵇紹血沾衣。” 元·王逢《秋感六首》之三:“連城不換相如璧,百結何妨子夏衣。” 清·王夫之《讀指南集》:“絳節生須抱璧還,降箋誰捧尺封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