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南北榜
拚音 nán běi bǎng
解釋 明初科舉考試中的重大事件。又稱“春夏榜”。洪武三十年(1397年)丁醜科,二月會試,以翰林學士劉三吾,王府紀善(官名。掌諷導禮法,開諭古誼及國家恩諭大節,以詔王善)白信蹈為考試官,錄取宋琮等51名,經三月廷試(由皇帝親自策問會試中試者的考試,又稱殿試)後,以陳為第一名,尹昌隆為第二名,劉諤為第三名,是為春榜。因所錄全係南方人,故又稱南榜。會試落第的北方舉人因此聯名上疏,告考官劉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明太祖朱元璋為此而命侍讀(為皇帝講讀經史的官)張信、侍講(給皇帝講學之官,與侍讀同為皇帝的文學侍從)戴彝(yí夷)等於落第試卷中每人再各閱10卷,增錄北方人入仕。但經複閱後上呈的試卷文理不佳,並有犯禁忌之語。有人上告說劉三吾、白信蹈暗囑張信等人故意以水平低劣的試卷進呈,朱元璋大怒,五月,追定劉三吾為藍玉黨,以老戍邊;白信蹈、張信等被淩遲(剮刑)處死;陳、劉諤、宋琮等人也遭遣戍;僅戴彝、尹昌隆免罪。六月,朱元璋親自策問,錄取任伯安等61名,六月廷試,以韓克忠為第一名,王恕為第二名,焦勝為第三名,是為夏榜。因所錄全係北方人,故又稱北榜。南北榜案開明朝分南北取士的先例,至洪熙(明仁宗朱高熾年號,1425年)以後遂成定製。南榜即指明朝留都南京會試所張貼的榜。北榜指明代北京順天府鄉試錄取的榜貼。
典故
《明史》卷137《劉三吾傳》3942頁:“三十年偕紀善白信蹈等主考會試。榜發,泰和宋琮第一,北士無預者。於是諸生言三吾等南人,私其鄉。帝怒,命侍講張信等覆閱,不稱旨。或言信等故以陋卷呈,三吾等實屬之。帝益怒,信蹈等論死,三吾以老戍邊,琮亦遣戍。帝親賜策問,更擢六十一人,皆北士,時謂之‘南北榜’,又曰‘春夏榜’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