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前車覆,後車誡
拚音 qián chē fù hòu chē jiè
解釋 西漢大臣賈誼在上書漢文帝時說,俗話說得好,“前麵的車子翻了,後麵的車就要引為鑒戒。”夏商周三代為什麽能曆史較長久呢?看看它們的史實就明了了,但是不效法其長處,就得失敗;秦朝為什麽短暫地滅亡呢?看看它行駛的車轍就清楚了,但是仍不躲避的後車,又得傾覆翻倒了。後以此典言汲取前人失敗的教訓,引為鑒戒,可使自己避免錯誤。
例子 晉·潘嶽《西征賦》:“酒池鑒於商辛,追覆車而不寤。” 晉·陸機《歡逝賦》:“瞻前軌之既覆,知此路之良難。” 南朝齊·王僧虔《戒子書》:“吾今悔無所及,欲以為前車戒爾後乘也。” 唐·薛據《古興》:“已看覆前車,未見易後輪。” 唐·韓偓《有矚》:“誰將覆轍詢長策,願把棼絲屬老成。” 宋·張元幹《次韻聰父見遺》之2:“世路肯遵前覆轍,交遊誰識後凋鬆?” 清·秦鬆齡《金陵司馬行》:“鍛煉誰當楊槐先,覆車幾作熊王後。” 清·李汝珍《鏡花緣》98回:“勸文芸、章葒早早收兵;若再執迷不醒,這四人就是前車之鑒。” 清·秋瑾《望海潮·送陳彥安》:“世局堪驚,前車可懼,同胞何事懵懵。” 民國·趙爾巽《清史稿·劉韻珂傳》:“洋人在粵,曾經就撫,迨給銀後,滋擾不休,反覆性成,前車之鑒。”
典故
《漢書》卷48《賈誼傳》2251頁:“鄙諺曰:……‘前車覆,後車誡。’夫三代之所以長久者,其已事可知也;然而不能從者,是不法聖智也。秦世之所以亟絕者,其轍跡可見也;然而不避,是後車又將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