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
拚音 shàn shàn ér bù néng è è ér bù néng qù
解釋 善善:喜愛善良的人。惡(`21`ㄨˋ `27`wù`1`)惡(`21`ㄜˋ `27`è`1`):憎恨奸邪的人。`16``1`喜歡善良的人,但不能任用他們;厭惡邪惡的人,但不能遠離他們。`16``1`舊指國君不能親賢遠佞。語出唐.吳兢《貞觀政要.納諫》:“貞觀初,太宗與黃門侍郎王珪宴語……避席曰:臣聞於管子曰:‘齊桓公之郭國,問其父老曰:郭何故亡?父老曰:以其善善而惡惡也。桓公曰:若子之言,乃賢君也,何至於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所以亡矣。’”漢.應劭《風俗通義.山澤》:“郭氏,古之諸侯,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故善人怨焉,惡人存焉,是以敗為墟也。”《群書治要》引《新論.譴非篇》:“昔齊桓公出見一故墟而問之,或對曰:‘郭氏之墟也。’複問:‘郭氏曷為墟?’曰:‘善善而惡惡焉。’桓公曰:‘善善惡惡,乃所以為存,而反為墟,何也?’曰:‘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彼善人知其貴己而不用,則怨之,惡人見其賤己而不好,則仇之。夫與善人為怨,惡人為仇,欲毋亡得乎?’”清.李漁《閑情偶寄.種植部.木本第一》:“噫!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餘其郭公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