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影搖紅·芳臉勻紅
芳臉勻紅,黛眉巧畫宮妝淺。風流天付與精神,全在嬌波眼。早是縈心可慣。向尊前、頻頻顧眄。幾回想見,見了還休,爭如不見。
燭影搖紅,夜闌飲散春宵短。當時誰會唱陽關,離恨天涯遠。爭奈雲收雨散。憑闌幹、東風淚滿。海棠開後,燕子來時,黃昏深院。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香噴噴的臉兒。胭脂敷得均勻,黛色的眉毛,勾畫得精巧玲瓏。這淡妝正是宮中的式樣。她那種天然生成的風流氣質,全在一雙嬌波欲流的嫵媚眼睛裏。我們很早就互相屬意稱心,在筵席上常常眉目傳情。也曾有好幾次見麵,但僅僅是見麵,哎,倒句如句見麵更好些!
紅色的燭光搖晃著,更深夜殘。筵席散了。美好的春宵,我們隻覺得它太短。啊,當時誰知道會有唱《陽關曲》的一天?可是到頭來竟是天涯遠隔。
離恨綿綿。有什麽辦法啊,一切都已經雨散雲收了。當春天來時,我隻能倚著欄杆,淚流滿麵,眼看著海棠花開盡,燕子也從南方飛回來,還獨自在黃昏的庭院裏苦苦地思念著你。
賞析
周邦彥這首《燭影搖紅》是奉旨“增損”修改他人詞作而成的。對於改寫者來說,這是一項頗有難度的工作。首先是奉旨修改,宋徽宗以原作不夠“豐容宛轉為恨”,下令修改。
要迎合精通音律的皇上心意,做到“豐容宛轉”,這的確是一件難事;修改他人的作品,尤其是一首較為成功的作品,既要保持原作意旨、風格,又要使之更完美,更上一層樓,這又是一難;對於清真這樣已經成名了的作家,修改他人之作,自亦需寫出自己的風格特點,此為三難。而難能可貴的是,周邦彥把這三者都做到了,且做得天衣無縫。
創作背景
該詞為政和七年(1117)提舉大晟府期間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