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癸酉春社

[宋朝] 王炎

清波渺渺日暉暉,柳依依,草離離。老大逢春,情緒有誰知?簾箔四垂庭院靜,人獨處,燕雙飛。
怯寒未敢試春衣。踏青時,懶追隨。野蔌山肴,村釀可從宜。不向花邊拚一醉,花不語,笑人癡。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清清的碧波渺遠,日光閃耀,柳條隨風輕擺,青草茂盛。已經是垂暮老人了,卻遇到春色,這種滋味有誰知道呢?竹簾都垂下來,庭院裏一片安靜,隻有我一個人,無聊地看著一對燕子比翼雙飛。
害怕寒冷沒敢換上春衫,春日到郊外踏青的時候懶於和其他人相隨。擺上春天地裏的野菜和做熟的山裏的野味,農家釀的酒可以隨便些。人老了,不敢多喝,沒有醉倒在花叢中,花兒沒有說話,卻笑話我癡。

注釋
江城子:詞牌名,又名“江神子”,原為單調,至蘇軾始變為雙調,共七十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平韻。
癸酉:宋寧宗嘉定六年(1213年)。春社:祭名,祭祀土地,以祈豐收。周代用甲日,後多於立春後第五個戊日舉行。
渺渺:遠貌。暉暉:晴明貌。
依依:茂盛的樣子。一說輕柔的樣子。
離離:分披繁茂貌。
簾箔:用竹子或蘆葦編成的方簾。
踏青:春日郊遊。

賞析

詞的上片寫“老大逢春”的情緒。開拍三句,寫春社時節,風和日暖,春光明媚,清波悠遠,楊柳依依,青草繁茂。這是芳春景色,生趣盎然,令人振奮。然而詞人卻恰恰相反,精神並不蕷奮,甚至情緒消沉。原因是:“老大逢春,情緒有誰知。”“逢春”是觸媒,“老大”才是根源。此時的詞人已是古稀老人,青春已被歲月消磨殆盡,生機活力正被衰老蠶食著,“老大”落寞傷感的情緒,當然隻有自己知道,別人是無法理解的。

心境如此,所處的環境又是“竹箔四垂,庭院靜,次獨處,燕雙飛”。竹簾四垂,言與外界隔絕,很少有人來往,故庭院裏十分寂靜。後兩句意從五代翁宏詩“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宮詞》)化出,言詞人獨處其間,隻有那忙著築巢的春燕雙雙飛出飛進。這裏情中寫景,以景襯情。用雙飛之燕襯獨處之人,足見其孤獨寂寞;以動襯靜,愈見境靜,映襯出其心境之落寞淒涼。

創作背景

古代春社,一般在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其時正當春分前後,是古人春天祭祀社神(土地神)以祈求豐收的日子,又兼有鄉鄰會聚宴飲的性質,故頗隆重熱烈。癸酉,為宋寧宗嘉定六年(1213年),此時詞人王炎七十五歲。詞人於社日有感而寫下了這首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