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生借書說》分段
《黃生借書說》
[清朝]
黃生允修借書。隨園主人授以書,而告之曰:
書非借不能讀也。子不聞藏書者乎?七略、四庫,天子之書,然天子讀書者有幾?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見之矣。”若業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異日觀”雲爾。
餘幼好書,家貧難致。有張氏藏書甚富。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其切如是。故有所覽輒省記。通籍後,俸去書來,落落大滿,素蟫灰絲時蒙卷軸。然後歎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
今黃生貧類予,其借書亦類予;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速。
為一說,使與書俱。
分段
本文大致可分兩段。
第一部分(第一至三段):闡明“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第一段是這一部分的首領段,先說黃生借書,緣事而發引出下麵議論。第二段在提出“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後,一連用了“天子”、“富貴人家”沒有幾個讀書者和“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這三種常見的事實,來初步證明;並以“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一句,深化了論點,擴展了論題;再以人們對於借來的東西(“強假焉”)和屬於自己的東西(“吾所有”)所采取的不同態度做對比論證,證明了“天下物皆然”這個論斷是有普遍意義的。作者從那常見的現象中推究出其原因——“慮人逼取”,這種外來的壓力,會化為鞭策自己的動力,有力的證明了“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第三段又以自己年少時借書之難、讀書用心之專和做官後有了大量的書籍卻不再讀書等切身經曆為有力論據,從正反兩方麵進一步論證了“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課文為了論證“書非借不能讀也”這一觀點,作者從三個方麵作了對比。這三個方麵的對比是(1)藏書(物)者和借書(物)者對書的不同態度和心理的對比;(2)“我”幼時遇張氏吝書之不幸與黃生遇“我”公書之幸的對比;(3)“我”年少時借書苦讀與做官後有書不讀的對比。總之,這部分圍繞中心觀點,有議有敘,層次清楚地闡明了事理。第二部分(第四至五段):在上述充分的基礎上,緊扣“借書”一事,指出黃生有幸遇到肯“公書”的人,向黃生提出希望,讀書必專,歸書要速。最後一段照應開頭,也是在點出寫這篇“說”的目的:勉勵他應該珍惜年少時光,勤奮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