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生借書說
黃生允修借書。隨園主人授以書,而告之曰:
書非借不能讀也。子不聞藏書者乎?七略、四庫,天子之書,然天子讀書者有幾?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見之矣。”若業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異日觀”雲爾。
餘幼好書,家貧難致。有張氏藏書甚富。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其切如是。故有所覽輒省記。通籍後,俸去書來,落落大滿,素蟫灰絲時蒙卷軸。然後歎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
今黃生貧類予,其借書亦類予;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速。
為一說,使與書俱。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讀書人黃允修來(向我)借書。我把書交授給他並且告訴他說:
書不是借來的就不能(認認真真地)去讀。你沒聽說過那些藏書的人(是怎樣讀書)嗎?《七略》(我國最早的圖書目錄分類著作,分為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七部)、《四庫》(唐朝京師長安和東都洛陽的藏書,有《經》、《史》、《子》、《集》四庫。
故事
黃允修是個上進的青年,讀書萬卷,知識淵博。在那時候,並沒有圖書館,所以要想讀到書就得自己去買,而他隻是個窮書生又沒什麽銀子,所以常去當地藏書人家借書來讀,但借書也並非易事,書一般係主人珍藏,大多不願外借,況且有時自己也會用,也不願借出。
所以,黃允修最大的夢想就是希望自己也有個大書房,上藏天文,下藏地理,中間藏世間曆史。沒銀子,自然不能把愛讀的書都買回來,幸好當地有個叫袁枚的學者賞識黃允修,每次都會借書給他。
一天,他又去袁枚家裏,想借本《東坡七集》來研究一個宋詞。袁枚是個好客之人,見黃允修談吐不凡喜求上進,是打心眼裏喜歡,剛好有人從嶺南送來荔枝數顆,便邀黃允修一起品嚐。
分析
作者認為自己幼時借不到書而“形諸夢”是非常不幸的,而黃生能與作者“公書”是非常幸運的,所以作者要黃生“知幸與不幸”,珍惜少時光陰,專心讀書。我們當代的讀書條件比起黃生來又不知要幸運多少倍,我們更應“知幸與不幸”,珍惜現在這大好的學習條件和自己的青春年華,刻苦讀書。如果學有不成,非他人之過,自己應該多反省,知警惕。
這篇“說”就青年黃允修向作者借書一事發表議論,提出“書非借不能讀”的觀點,勉勵青年化弊為利,努力為自己創造條件,發奮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