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溪記》創作背景
《右溪記》
[唐朝]
道州城西百餘步,有小溪。南流數十步,合營溪。水抵兩岸,悉皆怪石,欹嵌盤曲,不可名狀。清流觸石,洄懸激注;佳木異竹,垂陰相蔭。
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則宜逸民退士之所遊處;在人間,則可為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而置州以來,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為之悵然。乃疏鑿蕪穢,俾為亭宇;植鬆與桂,兼之香草,以裨形勝。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銘石上,彰示來者。
創作背景
《右溪記》作於唐代宗廣德、永泰年間(公元763年7月—公元766年11月),當時作者元結正在道州(今湖南道縣)刺史任上。元結於公元764年(唐代宗廣德二年)赴道州刺史任時,由於幾經兵荒馬亂,加上“西原蠻”少數民族的侵犯,道州“人十無一,戶才滿千”,“城池井邑,但生荒草,登高極望,不見人煙”(元結《謝上表》)。作為刺史,元結施行仁政,“為民營舍造田,免徭役”。此文記敘的對道州城西一條風景秀麗的小溪加以整治的前後經過,正是元結造福民眾、政績斐然的一個有力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