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溪記

[唐朝] 元結

道州城西百餘步,有小溪。南流數十步,合營溪。水抵兩岸,悉皆怪石,欹嵌盤曲,不可名狀。清流觸石,洄懸激注;佳木異竹,垂陰相蔭。

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則宜逸民退士之所遊處;在人間,則可為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而置州以來,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為之悵然。乃疏鑿蕪穢,俾為亭宇;植鬆與桂,兼之香草,以裨形勝。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銘石上,彰示來者。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條小溪。小溪向南流幾十步的距離,就匯入營溪。江水拍打著兩岸,岸邊全是一些奇石,這些石頭有的傾斜嵌疊,有的盤曲回旋,無法用言語形容它們的狀態。清澈的溪流撞擊著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觸石濺起高高的浪花,激蕩傾注;岸邊美麗的樹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陰影互相掩映。

這條溪水如果在空曠的山間田野,就是很適合避世隱居的人和隱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煙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為都會城鎮居民遊覽的勝地,喜好清淨的人休憩的園林。但是自從設置道州以來,至今也沒有人來欣賞和關愛它;我在溪水邊走來走去,為它而惋惜!於是疏通水道,開挖亂石,去除荒草雜樹,建起了亭閣,栽上了鬆樹、桂樹,又種植了鮮花香草,來增益它優美的景致。因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麵,便命名為“右溪”。

賞析

此文可分為兩層:第一層描寫小溪的環境清幽秀美;第二層感歎小溪不為人所賞識,作者修葺之後將其命名為“右溪”。

這篇散文著重描寫了右溪的自然風光,記敘了對它整修的過程。行文流暢簡潔,文筆雋永淡雅,風格純真自然,狀物記事,層次分明,僅用一百餘字,便把右溪的自然情趣描繪得曆曆在目。文章感慨於道州(今湖南道縣)城邊一條無名小溪,這裏石奇泉清、草木蔥鬱,環境優美異常,但長期不為人所知。因無人賞愛而蕪穢冷落,作者借此寄托自己懷才不遇、壯誌難酬的身世憤忿,以及因坎坷遭遇而愛惜才用的情懷。

創作背景

《右溪記》作於唐代宗廣德、永泰年間(公元763年7月—公元766年11月),當時作者元結正在道州(今湖南道縣)刺史任上。元結於公元764年(唐代宗廣德二年)赴道州刺史任時,由於幾經兵荒馬亂,加上“西原蠻”少數民族的侵犯,道州“人十無一,戶才滿千”,“城池井邑,但生荒草,登高極望,不見人煙”(元結《謝上表》)。作為刺史,元結施行仁政,“為民營舍造田,免徭役”。

此文記敘的對道州城西一條風景秀麗的小溪加以整治的前後經過,正是元結造福民眾、政績斐然的一個有力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