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百思不解
拚音 bǎi sī bù jiě
解釋 百般思索也無法理解。
出處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三:“此真百思不得其故矣。”
例子 百思不解,五夜躊躕,故乘隙邀君一麵,以決中疑。(清·無名氏《葛仙翁全傳》)
語法 作謂語、定語;指對事情感到意外,不可思議
典故
經過百般思索仍舊不能理解。
《葛仙翁全傳》五回:“百思不解,五夜躊躕,故乘隙邀君一麵,以決中疑。”梁啟超《論宗教家與哲學家之長短得失》:“至誠於國至誠於道而流血成仁,若此者皆不誠之人所百思不得其解者也。”亦作“百思莫解”。
鄒韜奮《抗戰以來.審查老爺對文藝的貢獻》:“但那篇小說裏說的明明是偽軍司令宋文楷,並沒有扯到什麽審查老爺,‘我是主管機關’的老爺們又何必大驚小怪呢?這真是令人百思莫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