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不求甚解
拚音 bù qiú shèn jiě
解釋 隻求知道個大概,不求徹底了解。常指學習或研究不認真、不深入。
出處 晉·陶潛《五柳先生傳》:“不慕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 不求甚解的故事
例子 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要刻苦鑽研,深入領會,不能粗枝大葉,不求甚解。
語法 作謂語、定語、狀語;指人學習不深入
故事 東晉時期文學家陶淵明,因不滿當時吏治的腐敗就辭官歸隱山林,過著自食其力的隱居生活,他熱衷於讀書,寫了一篇《五柳先生傳》,其中這樣寫道:“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原指讀書不咬文嚼字,而領會要旨。
現在指領會不求深刻,隻停留在一知半解。
陶潛(372-427年),又名淵明,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我國著名的田園詩人。
出身士族,家道中落。
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低微官職。
當時正值士族門閥地主把持政權之時,官場黑暗腐敗,乃決心歸隱。
其詩多描繪自然景色及農村生活,語言質樸自然,而又極其精煉,具有獨特風格,對後世影響很大。
陶淵明年少時,誌趣高遠脫俗,曾經寫了篇《五柳先生傳》以明其誌。
其中說:“這位先生也不知是何許人,姓名字號都不清楚,住宅旁邊有五棵柳樹,故以五柳先生為號。他性情閑靜,不愛說話,不追求榮華富貴,喜好讀書,讀書時領會文章的主旨而不在詞句上浪費工夫,每次遇到書中意旨和自己相合,便高興地忘記了吃飯。”
【出典】:《宋書》卷93《陶潛傳》2286頁:“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
【例句】:明·朱國禎《湧幢小品·己醜館選》:“讀書不求甚解,此語如何?曰靜中看書,大意了然。”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4回:“姑娘聽了,也不求甚解,但點點頭。” 孫中山《民族主義第六講》:“普通人讀書,雖然常用那一段話做口頭禪,但是多是習而不察,不求甚解,莫明其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