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卑躬屈膝
拚音 bēi gōng qū xī
解釋 卑躬:低頭彎腰;屈膝:下跪。形容沒有骨氣,低聲下氣地討好奉承。
出處 宋·魏了翁《江陵州叢蘭精舍記》:“公卿大臣皆卑躬屈膝唯後,雖謝安石之賢也,而猶不能免。”
例子 不管有多大困難也不能向朝廷卑躬屈膝,用變節投降的辦法,苟安一時。(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四章)
語法 作謂語、定語、狀語;用於沒有骨氣
歇後語 出鍋的大蝦;駝子折腳
典故
《淮南子.氾論訓》:“夫君臣之接,屈膝卑拜,以相尊禮也。”屈膝:下跪。
卑:低下。
後以“卑躬屈膝”形容低頭哈腰,諂媚奉承,沒有骨氣。
宋.魏了翁《江陵州叢蘭精舍記》:“公卿大臣皆卑躬屈膝唯後,雖謝安石之賢也,而猶不能免。”亦作“卑躬屈節”。
《官場現形記》五五回:“他那副卑躬屈節的樣子,洋船上的人是早已看慣的了,都不以為奇。”郭沫若《洪波曲》五章五:“他對於陳誠的卑躬屈節,委實是一位典型的幕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