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拚音 jū gōng jìn cuì sǐ ér hòu yǐ
解釋 指勤勤懇懇,竭盡心力,為革命,為人民奮鬥終身。
出處 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
例子 臣兄荷皇上知遇,~,不敢言病。 清·黃宗羲《巡撫天津右僉都禦史留仙馮公神道碑銘》
語法 作謂語、定語、賓語;指恭敬謹慎
典故
鞠躬:恭敬、謹慎。
盡瘁:竭盡心力而過度勞累。
已:停止。
意謂小心謹慎,勤勤懇懇,竭盡全部力量,一直到死為止。
諸葛亮兵敗街亭之後,引咎自責,厲兵講武,以圖再舉。
後主劉禪建興六年(228年),再度出師伐魏,上表後主說:“先帝托付臣以討魏大業,受命之時,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惟思北征曹魏,今曹魏東西受敵,正是進取之時。然僅依一州之地與賊相持恐非敵手,任何事情都難以預料,我隻能做到竭盡心力,一直到死,至於成敗與否,不是我所能預見得到的。”
【出典】:《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裴鬆之注引《漢晉春秋》卷35第923頁:“亮聞孫權破曹休,魏兵東下,關中虛弱。十一月,上言曰:‘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例句】:明·無名氏《鳴鳳記·二相爭朝》:“我老臣不能為玉燭於光天,豈忍見銅駝於荊棘,明日奏過聖上,親總六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清史稿·陳鵬年傳》:“上聞,諭曰:‘鵬年積勞成疾,沒於公所。聞其家有八旬老母,室如懸罄。此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