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棟折榱壞
拚音 dòng shé cuī huài
解釋 猶棟折榱崩。比喻傾覆。
出處 康有為等《上清帝第二書》:“舉人等棟折榱壞,同受傾壓,故不避斧鉞之誅,犯冒越之罪,統籌大局,為我皇上陳上。”
例子 無
語法 作謂語、定語;指房屋倒塌
典故
比喻國家或政權傾覆。
康有為《上清帝第五書》: “棟折榱壞,同受傾壓,心所謂危,急何能擇。”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子(子皮)於鄭國,棟也。棟折榱崩,僑將厭焉,敢不盡言?” 棟: 房屋的脊檁。
榱: 屋榱、屋桷。
厭: 通“壓” ,指受壓。
子皮: 春秋時鄭國上卿,名罕虎。
春秋時,鄭國子產曾將子皮比作鄭國的棟梁,自己比作屋椽,棟梁折斷,椽子就會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