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三夫之對
拚音 sān fū zhī duì
解釋 泛指經過多人傳播的流言。同“三夫之言”。
出處 《晉書·王濬傳》:“今臣之信行,未若曾參之著;而讒構沸騰,非徒三夫之對,外內扇助,為二五之應。”
例子 無
語法 作賓語、主語;指流言
典故
《戰國策.秦策二》:“昔者曾子處費,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逾牆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
戰國時,費地有與曾參同姓名的人殺了人,就有人連續三次告訴曾子之母說你兒子殺人了。
雖是訛傳,但三次襲來竟使曾子之母動搖了原來的信心,投杼越牆而逃走。
後用為詠流言足以惑人之典。
《晉書.王濬傳》:“渾(王渾)又騰周浚書,雲濬軍得吳寶物。濬複表曰:‘……夫曾參之不殺人,亦以明矣,然三人傳之,其母投杼。今臣之信行,未若曾參之著;而讒構沸騰,非徒三夫之對,外內扇助,為二五之應。’”
近義詞 三夫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