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豎子不足與謀
拚音 shù zǐ bù zú yǔ móu
解釋 豎子:小子,對人的蔑稱;不足:不值得;與:相與;謀:商量。這小子不足以同謀大事。表示對人極大的輕蔑。
出處 《史記•項羽本紀》:“亞父受玉鬥,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例子 眾諸侯皆言不可輕動。操大怒曰:“~!”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回
語法 作賓語、定語;用於處事
典故
《史記.項羽本紀》:“沛公已去(指劉邦赴鴻門宴宴未終不辭而別),間至軍中,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杯杓(酒具),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鬥一雙(玉鬥,酒器),再拜奉大將軍足下。’項王曰:‘沛公安在?’良曰:‘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亞父受玉鬥,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豎子不足與謀”是範增得知劉邦從鴻門宴脫身走後,氣極敗壞地罵項羽的話。
他氣恨項羽優柔寡斷,不聽他的進言,以至放虎歸山,遺患無窮。
宋.陸遊《劍南詩稿》卷二二《寓懷》詩之四:“楚漢真豎子,孰謂斯人狂?”說楚為豎子,即用上事。
說漢為豎子,用阮籍罵劉邦事,見“豎子成名”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