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賣官鬻爵
拚音 mài guān yù jué
解釋 鬻:賣。形容政治腐敗,統治階級靠出賣官職來搜刮財富。
出處 《宋書·鄧琬傳》:“父子並賣官鬻爵。”
例子 昔黃巾造反,其原皆由十常侍賣官鬻爵,非親不用,非仇不誅,以致天下大亂。(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回)
語法 作謂語、定語;指官場腐敗
典故
鬻:音yù,賣的意思。
全句指舊時掌權者出賣官職爵位以聚斂財物。
語出《宋書·鄧琬傳》。
鄧琬(363-433年)字元琬,豫章南昌(今江西南昌)人。
任給事黃門侍郎,後出京任晉安王子勳的鎮軍長史、尋陽內使等官。
因慫恿子勳謀反稱帝,被屬下張悅所殺。
鄧琬為人昏憒、粗俗,並且貪婪成性,凡是有關財物,以及酒食等收受發放,他都要親自稱量。
甚至和兒子一起出賣官職爵位,其貪婪之甚由此可見一斑。
【出典】:《宋書》卷84《鄧琬傳》2135頁:“琬性鄙闇(暗),貪吝過甚,財貨酒食,皆身自量校。至是父子並賣官鬻爵,使婢仆出市道販賣,酣歌博奕,日夜不休。”
【例句】:唐·李百藥《讚道賦》:“直言正諫,以忠信而獲罪;賣官鬻爵,以貨賄而見親。” 《舊唐書·柳澤傳》:“臣竊見神龍以來,綱紀大壞,內寵立命,外嬖製權,因貴憑勢,賣官鬻爵。”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昔黃巾造反,其原皆十常侍賣官鬻爵,非親不用;非仇不誅,以致天下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