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賣劍買牛
拚音 mài jiàn mǎi niú
解釋 原指放下武器,從事耕種。後比喻改業務農或壞人改惡從善。
出處 《漢書·龔遂傳》:“民有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櫝。”
例子 惟有躬耕差可為,賣劍買牛悔不早。(宋·陸遊《貧甚作短歌排悶》詩)
語法 作謂語、定語;指停止戰爭
賣掉刀劍,購買耕牛,指棄武務農,事見《漢書·循吏傳》。
漢宣帝時,渤海各郡鬧饑荒,農民紛起造反。
宣帝任命龔遂為渤海太守前去治理彈壓。
龔遂決定采取安撫政策,他赴任後,看到當地民風追求奢侈,人們喜歡經商、遊俠等事,而不從事農業生產。
龔遂以身作則,帶頭節儉,鼓勵百姓耕種農桑,下令郡內每一口人要種一棵榆樹,栽上百棵(xiè械,同“薤”,植物菜)、五十棵蔥、一畦韭菜;每家養兩口豬、五隻雞。
龔遂看到佩帶刀劍的百姓,就讓他們賣掉刀劍,去買耕牛。
督促百姓耕作,春播秋收,很快使渤海郡富庶起來,地方也就安定太平了。
後以此典詠地方官員勸民務農,提倡生產;或述改業歸農之意。
【出典】:《漢書》卷89《循吏傳·龔遂傳》3639、3640頁:“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歲饑,盜賊並起,二千石不能禽製。上選能治者,丞相禦史舉遂可用,上以為渤海太守。……遂見齊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儉約,勸民務農桑,令口種一樹榆,百本薤、五十本蔥,一畦韭,家二母彘、五雞。民有帶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犢,曰:‘何為帶牛佩犢!’……郡中皆有畜積吏民皆富實。獄訟止息。”
【例句】:唐·杜甫《夔府書懷四十韻》:“凶兵鑄農器,講殿降書帷。” 唐·武元衡《兵行褒斜穀作》:“三川頓使氣象清,賣刀買犢消憂患。” 唐·張祜《悲納鐵》:“長聞為政古諸侯,使佩刀人盡佩牛。” 宋·王安石《遊土山示蔡天啟秘校》:“易牛以寶劍,擊壤勝彈鋏。” 宋·蘇軾《常潤道中有懷錢塘》:“賣劍買牛吾欲老,殺雞為黍子來無?” 宋·黃庭堅《答永新宗令寄石耳》:“佩刀買犢劍買牛,作民父母今得職。” 宋·陸遊《答吳提官啟》:“賣劍買牛,念即歸於農畝;乘車戴笠,尚永記於交盟。” 宋·陸遊《遊近村》:“乞漿得酒人情好,賣劍買牛農事興。” 宋·辛棄疾《水調歌頭·送鄭厚卿》:“文字起騷雅,刀劍化耕蠶。” 宋·陳亮《賀新郎·懷辛幼安》:“天下適安耕且老,看買犁賣劍平家鐵。” 金·元好問《示崔雷詩社諸人》:“賣劍買牛真得計,腰金騎鶴恐非才。” 元·朱庭玉《青杏子·歸隱》:“歸來好向林泉下,買牛賣劍,求田問舍,學圃耘瓜。” 明·高啟《送宿衛將出守鄧州》:“好勸諸年少,春來賣劍耕。” 明·李夢陽《送李中丞赴鎮》:“屯田金城古不謬,賣劍渤海今其時。” 清·趙翼《軍事將蕆餘歸有日矣詩以誌喜》:“至此始知龔渤海,賣刀買犢是奇功。” 民國·趙爾巽《清史稿·邁柱傳》:“上諭曰:‘所奏深得賣刀買犢之意。環刀、標槍,自當收繳,可順其願,不宜強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