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拚音 dān shí hú jiāng yǐ yíng wáng shī
解釋 簞(dān),竹製食器;食(sì),義通飼;漿,濃汁飲料。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形容正義之師受到人民群眾的愛戴和歡迎。齊宣王時,齊國趁燕國內亂將其打得大敗,齊宣王想吞並燕國,但又拿不定主意,便向孟子請教。孟子回答他道,如果吞並它而燕國人民高興,就吞並它,武王滅商即是如此。吞並它而燕國人民不高興,就不要吞並它,文王伐商即是如此。一個大國攻打另外一個大國,老百姓攜著飯筐和酒壺來迎接您的軍隊,難道有什麽別的用意嗎?不過是想逃避那種水深火熱的處境啊!如果吞並燕國後,老百姓的災難並未減輕,那他們隻好遠避他方了。
例子 西晉·陳壽《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典故
《孟子·梁惠王》下:“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遠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