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悵然自失
拚音 chàng rán zì shī
解釋 悵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形容神誌迷亂,像失去什麽似的樣子。
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殷悵然自失。”
例子
忠泣訴父名,主人悵然自失。
★清·蒲鬆齡《聊齋誌異·牛成章》
語法 作謂語、定語;形容心情愁苦
典故
悵然:迷惘貌。
心中十分恍惚,沒有了主意。
形容神誌迷亂的樣子。
魯迅《古小說鉤沈.裴子語林》:“乃命取珊瑚,有三尺,光采溢目者六十七枚,愷悵然自失。”宋.蘇轍《龍川別誌》卷下:“堂中四壁,多古人畫像,掃壁視之,中有一道人,仿佛逆旅所見,題曰神和子。公悵然自失,所見正此也。”亦作“悵然若失”。
《聊齋誌異.牛成章》:“主人視其裏居、姓氏,似有所動,問所從來。忠泣訴父名,主人悵然若失。”
近義詞 悵然若失
反義詞 若無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