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弄兵潢池
拚音 nòng bīng huáng shi
解釋 比喻起兵。有不足道之意。潢池,積水池。
出處 《漢書·循吏傳·龔遂》:“海瀕遐遠,不沾聖化,其民困於饑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盜弄陛下之兵於潢池中耳。”
例子
發難首功者,非無穩健智略之人,何取弄兵潢池之陳其美?
★章炳麟《致袁世凱商榷官製電二》
語法 作謂語、定語;指微不足道的造反
弄兵:揮舞兵器,動幹戈。
潢(huáng黃)池:積水淺塘。
龔遂(?-前62年)字少卿,山陽南平陽(今山東鄒縣)人,初為昌邑王劉賀郎中令,勇於諫諍。
漢宣帝即位後,渤海及附近各郡(今遼寧、河北、山東及天津市沿海一帶地區)因鬧饑荒,農民紛紛起來反抗。
宣帝想委派得力官員任渤海太守,丞相和禦史都推薦龔遂,宣帝任命他為太守。
在接見時,宣帝看到,龔遂70多歲,身材短小,和聽說的不符,心裏看不上他。
宣帝詢問治理渤海郡的方法,龔遂說:“渤海地區離首都太遠,朝廷的恩澤常降臨不到那裏。百姓饑寒交迫,當地官吏又不加體恤,這樣就造成了自家無知的孩子在積水塘邊偷偷擺弄起刀槍的局麵了。”龔遂認為對百姓造反,不必大驚小怪,而應穩妥地采取安撫政策,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後以“弄兵潢池”為典,比喻不自量力地發動兵變,多用以指農民起義或藩鎮叛亂。
【出典】:《漢書》卷89《循吏傳·龔遂傳》3639頁:“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歲饑,盜賊並起,二千石不能禽製。上選能治者,丞相禦史舉(龔)遂可用,上以為渤海太守。時遂年七十餘,召見,形貌短小,宣帝望見,不副所聞,心內輕焉,謂遂曰:‘渤海廢亂,朕甚憂之。君欲何以息其盜賊,以稱朕意?’遂對曰:‘海瀕遐遠,不沾聖化,其民困於饑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盜弄陛下之兵於潢池中耳。今欲使臣勝之邪,將安之也?’……上許焉,加賜黃金,贈遣乘傳。”
【例句】:唐·元稹《紀懷贈李六戶曹崔二十功曹五十韻》:“每想潢池寇,猶稽赤族懲。” 清·蒲鬆齡《唐太史命作生誌》:“燕巢危幕,至傾拔木之風;兵弄潢池,大懼炎昆之火。” 清·無名氏《偷甲記·吊甲》:“弄潢池狂矢穿天,是誰人在榻側眠。” 清·淮陰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中:“小醜跳梁,潢池弄兵,原屬常有之事。” 清·黃遵憲《感懷》:“邇者盜潢池,神州洿腥膻。” 清·章太炎《革命之道德》:“今之革命,非徒弄兵潢池而已,又將借權以便從事。” 清·章太炎《致袁世凱商榷官製電二》:“發難首功者,非無穩健智略之人,何取弄兵潢池之陳其美?”
近義詞 潢池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