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懸車束馬
拚音 xuán chē shù mǎ
解釋 形容險阻。
出處 《國語·齊語》:“懸車束馬,逾太行與辟耳之溪拘夏。”韋昭注:“太行、辟耳,山名也。拘夏,辟耳之溪也。三者皆山險溪穀,故懸鉤其車,偪束其馬以渡。”
例子
公卷甲北塞,懸車束馬,遂得策預葭萌,勳參綿竹。
★北周·庾信《周大將軍司馬裔神道碑》
語法 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麵語
典故
形容行路艱難。
康有為《夜宿沙河》詩: “沙河荒城帶落日,懸車束馬入土室。” ●《國語·齊語》: “[齊桓公] 西征攘白狄之地,至於西河,方舟設泭,乘桴濟河,至於石枕。懸車束馬,逾太行與辟耳之溪拘夏,西服流沙、西吳……嶽濱諸侯莫敢不來服。”攘 (rang): 侵奪。
春秋齊桓公西攘白狄,途經太行時,因山路險隘,行程艱難,故掛牢車子,包裹馬腳,以防跌滑,遂征服西方。
近義詞 懸兵束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