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拚音 dāng duàn bù duàn fǎn shòu qí luàn
解釋 斷:決斷;亂:禍亂。應該作出決斷而猶豫不決,就要產生禍亂。指做事應當機立斷,否則後患無窮。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齊悼惠王世家》:“道家之言‘當斷不斷,反受其亂’,乃是也。”
例子 這是他走向革命的最好時機,要當機立斷;~。 薄一波《師長與戰友——回憶劉伯承同誌》
語法 作賓語、定語;用於處事
典故
斷:決斷。
亂:禍亂。
卜應當決斷而不決斷,就會產生禍亂。
表示行事要當機立斷,否則貽害無窮。
語出《後漢書.儒林傳.楊倫》李賢注引《黃石公三略》:“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史記.春申君列傳.讚》:“語曰:‘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春申君失朱英之謂耶?”《宋書.王僧綽傳》:“僧綽曰:‘建立之事,仰由聖懷。臣謂唯宜速斷,不可稽緩。當斷不斷,反受其亂。’”《舊唐書.高祖二十二子傳.隱太子建成》:“蕭瑀,陳叔達進曰:‘臣聞內外無限,父子不親。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宋.無名氏《張協狀元》戲文:“康節先生說得好,斷以決疑不可緩。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近義詞 當斷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