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日中則昃,月盈則食
拚音 rì zhōng zé zè yuè yíng zé shí
解釋 昃:太陽偏西。太陽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月亮到了最圓時就必定開始虧缺。比喻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
出處 《周易•豐》:“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乎人乎!”
語法 作賓語、定語、定語;用於勸誡人
典故
昃( ㄗㄜˋ zè ):日西斜。
盈:滿。
食:同“蝕”,日月虧缺。
太陽到了正午時就開始西斜,月亮到了最圓時就開始虧缺。
比喻事物發展到極端,就會向相反方麵轉化。
語出《易.豐》:“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孔穎達疏:“盛必有衰,自然常理。日中至盛,過中則昃;月滿則盈,過盈則食。”漢.劉向《說苑.敬慎》:“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晉.葛洪《抱樸子.知止》:“日中則昃,月盈則蝕。四時之序,成功者退。”黃侃《日中篇》:“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勿為快心之談,須防捫舌不得。”也引作 ① 〔日中則昃,月滿則虧〕。
唐.王泠然《論薦書》:“物極則反,人盛必衰,日中則昃,月滿則虧。”元.無名氏《來生債》二折:“你但看日中則昃,月滿則虧,這都是無往不複。”
近義詞 日中則昃,月滿則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