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五李三張
拚音 wǔ lǐ sān zhāng
解釋 南唐時著名墨工李廷珪和宋代著名墨工張遇和合稱。後來作為墨的別稱。
出處 元·馬致遠《嶽陽樓》第一折:“這墨光照文房,取煙在太華頂上仙人掌。更壓著五李三張,入硯鬆風響。”
典故
元.陶宗儀《輟耕錄.墨》:“至唐末,墨工奚超與其子廷珪,自易水渡江遷居歙州,南唐賜姓李氏。廷珪父子之墨始集大成,然亦尚用鬆煙。廷珪初名廷邦,故世有奚廷邦墨,有李廷珪墨。或有作庭珪字者,偽也,墨亦不精。宋熙、豐間(當指宋神宗熙寧、元豐年間),張遇供禦墨,用油煙入腦麝金箔,謂之龍香劑。”
唐宋時,著名墨工李廷珪、張遇等合稱“五李三張”。
後因用為優質墨的別稱。
元.馬致遠《嶽陽樓》第一折:“這墨光照文房,取煙在太華頂上仙人掌,更壓著五李三張,入硯鬆風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