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陽九之厄
拚音 yáng jiǔ zhī è
解釋 陽九:古代術數家的說法,四千六百一十七歲為元,初入元一百零六歲,外有災歲九,稱為“陽九”。指災難之年或厄運。
出處 《漢書•王莽傳》:“予受命遭陽九之厄,百六之會,府帑空虛,百姓匱乏,宗廟未修,且袷祭於明堂太廟,夙夜永念,非敢寧息。”
例子 ~,劫灰之運,天亡中國,無可如何。 清·梁啟超《論自由》
語法 作主語、賓語、定語;用於書麵語
典故
《漢書.食貨誌上》:“莽恥為政所致,乃下詔曰:‘予遭陽九之阸(厄),百六之會,枯旱霜蝗,饑饉薦臻,蠻夷猾夏,寇賊奸軌,百姓流離……’”
古代術數家說,四千六百一十七歲為一元,初入元為一百零六歲,內有旱災九年,謂之“陽九”。
故後以“陽九之厄”或“陽九之會”用為災難年月或不幸時運之典。
《三國誌.魏書.司馬朗傳》:“司馬朗字伯達,河內溫人。……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陽九之會,清除群穢,廣舉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