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中山狼
拚音 zhōng shān láng
解釋 比喻恩將仇報,忘恩負義的人。
出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子係中山狼,得誌便猖狂。”
例子 小心不要被~所害。
語法 作賓語、定語;指忘恩負義的人
故事 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趙簡子在中山舉行狩獵,遇到一隻狼就拚命追趕。狼遇到東郭先生說:“先生能借你的口袋讓我苟延殘喘躲一會,躲過這場災難,我會報答你的大恩的。”東郭先生幫助了狼。後來狼安全跳出布袋撲向東郭先生咬去
典故
明.馬中錫《中山狼傳》中記載了這樣一個寓言故事:戰國時,趙簡子在中山國行獵,追逐一狼。
狼逃竄至東郭先生麵前,哀求保護。
東郭先生將其裝於書袋之中,使其脫險。
但危機方過,狼即露出凶殘本性,反欲啖其救命恩人東郭先生。
危急中,幸遇一過路老者,用計幫助東郭先生把狼打死。
這個故事揭示出,對惡人不能施以仁慈之心,應痛加誅伐,以免反受其害。
後因以“中山狼”喻指忘恩負義之人。
《紅樓夢》第五回:“子係中山狼,得誌更猖狂。”此詩語用以諷刺賈迎春的丈夫孫紹祖之為人。
英語 the Zhongshan wolf in the fable (a person who repays good with ev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