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沈郎腰瘦
拚音 shěn láng yāo shòu
解釋 也作“沈腰”、“沈愁”、“沈郎消瘦”等。沈郎,即沈約(441-513年),字休文。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鎮)人。仕宋、齊、梁三代,幫助梁武帝登位後任尚書仆射,封建昌縣侯,官至尚書令。久之,欲謀三公高位,而皇帝不用,又打算離京做外官,皇帝也不允許。因而心情不佳,以至要求告老還鄉。他在給徐勉的信中說:“……年初以來,我愈加多病苦悶,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公務又過於繁忙,我畢竟年老力衰了,外出行動要靠騎馬,隻是勉力為之。表麵看,我還是個健全人,可對於自己的身軀卻不能把握了。往往必須努力支撐,方可對付。脫下衣服睡覺,骨頭架子就像散了一樣。上部熱,下部冷,越來越厲害,如果取暖則覺得煩躁,而降溫就更覺得冷。每次病愈總比以前差一些,每次發病,又比以前重一些。幾個月的功夫,腰圍日減,皮帶常要向裏移孔;用手握臂測量,一個月就要細下去半分。這樣下去,怎能支持長久呢?”後世此典常用來表示人們多病消瘦;或愁苦消瘦。
例子 唐·白居易《得微之到官後書》:“莫遣沈愁結成病,時時一唱濯纓歌。” 南唐·李煜《破陣子》詞:“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唱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宋·蘇軾《次韻王鞏顏複同泛舟》詩:“沈郎消瘦不勝衣,邊老便便帶十圍。” 宋·範成大《次韻虞子建見咍贖帶作醮》詩:“莫嫌憔悴沈腰瘦,且喜間關秦璧歸。” 宋·陸遊《早行至江原》詩:“節旄盡落歸猶遠,帶眼頻移瘦自驚。” 宋·周格非《多麗》:“須知道,東陽瘦損,不為傷春。” 宋·王鍾麒《鳳凰台上憶吹簫·客感》詞:“瘦月篩雲,纖雲織恨,匆匆又是秋深。歎沈郎腰瘦,不耐羅衾。” 元·王和卿《仙呂·醉中天·別情》:“瘦了重加瘦,愁上更添愁,沈瘦潘愁何日休?” 元·楊朝英《中呂·陽春曲》:“沈腰易瘦衣寬褪,潘鬢新皤鏡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