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詩入雞林
拚音 shī rù jī lín
解釋 雞林,即古新羅,今朝鮮。詩句傳入雞林國。後以此典比喻詩文享譽遐邇,流傳廣遠。亦稱“雞林詩句”。見唐白居易之事跡。白居易(772-846年)字樂天,原籍太原(今屬山西),後祖上遷居下邽(guī歸)(今陝西渭南),為唐代著名詩人。貞元中舉進士,曆任翰林學士、左拾遺、江州司馬、杭州太守、蘇州太守、秘書監、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職,所在皆有政績。武宗初,以刑部尚書致仕。晚年閑居洛陽,崇信佛教,縱情詩酒,自稱醉吟先生,又號香山居士。他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反對無病呻吟,“嘲風月,弄花草”。他的諷喻詩《秦中吟》、《新樂府》等,對封建統治階級的腐朽有尖銳的揭露,對勞動人民的疾苦有深切的同情;長詩《長恨歌》、《琵琶行》等,藝術性很高,深受廣大群眾所喜愛。其詩作語言流暢、通俗易懂,相傳老嫗也能聽懂。史載,他的詩作多至數千篇,為唐以來所未有,不僅在國內為眾口傳誦,甚至在異國他鄉也享有盛名。雞林國的商人來唐貿易時,也盡力搜集購買,回國後以每篇一金(一說百金)賣與本國宰相。商人們說,如有托名偽作的詩,其宰相也能分辨出來。後人遂將這種情況概括為“詩入雞林”。
例子 宋·黃庭堅《自鹹平至太康》之一:“詩入雞林市,書邀道士鵝。” 宋·陸遊《贈表弟江參議》:“才高狗監無人薦,句好雞林有客傳。” 清·趙翼《戲作》:“麟閣畫圖功不朽,雞林詩句價爭償。” 清·王士禛《戲仿元遺山注詩絕句》之十:“詩名流播雞林遠,獨愧文章替左司。”
典故
《新唐書》卷119《白居易傳》4304頁:“居易於文章精切,然最工詩。初,頗以規諷得失,及其多,更下偶俗好,至數千篇,當時士人爭傳。雞林行賈售其國相,率篇易一金,甚偽者,相輒能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