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霓裳羽衣曲
拚音 ní shang yǔ yī qū
解釋 唐代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中自注:“開元中,西涼府節度使楊敬述造(霓裳羽衣曲)。”又劉禹錫《三鄉驛樓伏睹玄宗望女兒山詩小臣斐然有感》:“開元天子萬事足,惟惜當時光景促。三鄉陌上望仙山,歸作《霓裳羽衣曲》。”宋代歐陽修、宋祁《新唐書.禮樂誌十二》:“河西節度使楊敬恕獻《霓裳羽衣曲》十二遍,凡曲終必遽,唯《霓裳羽衣曲》將畢,引聲益緩。”宋代王灼《碧雞漫誌》卷三謂此曲“西涼創作,明皇潤色,又為易美名。”宋代樂史《楊太真外傳》:“上又宴諸王於木蘭殿,時木蘭花發,皇情不悅。妃醉中舞《霓裳羽衣》一曲,天顏大悅,方知回雪流風,可以回天轉地。”“妃曰:《霓裳羽衣》一曲,可掩前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