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伯道無兒
拚音 bó dào wú ér
解釋 伯道:鄧伯道。舊時對他人無子的歎息。
出處 《晉書·鄧攸傳》:“天道無知,使鄧伯道無兒。”
例子 中郎有女能傳業,伯道無兒可保家。(唐·韓愈《遊西林寺題蕭二兄郎中舊堂》)
語法 作賓語、定語;多為同情、惋惜
故事 晉代鄧攸,字伯道,襄陵人。為了躲避戰亂,帶著兒子和侄兒一起逃難,在危難關頭,舍棄自己的兒子,保全了侄兒。後來他終身沒有孩子,當時很多人為之感動,抱憾地說:“天道無知,使鄧伯道無兒。”
借指人沒有孩子。
鄧攸(?-326年),字伯道,平陽襄陵(今山西南部襄汾縣一帶)人。
七歲喪父,不久母親、祖母相繼亡故,和弟弟相依為命。
後被鎮軍賈混提拔,官至河東太守。
晉懷帝司馬熾永嘉末年,被石勒俘虜,任命為參軍,並給以車馬。
後鄧攸趁石勒率眾渡河之機,砍壞車子,以馬、牛馱著家人逃跑,路上遇到強盜,牛、馬被搶,隻好步行。
鄧攸用擔子挑著侄子和兒子,料想在如此困境中兩個孩子不可能都保全下來,對妻子說:“我弟弟死得早,隻有這一個兒子,按理不應該讓弟弟絕後,隻能把我們的孩子丟掉了。如果我們有幸生存下來,以後還會有兒子的。”妻子哭著答應了。
可是兒子早上被扔掉,晚上又追了上來。
第二天出發時,鄧伯道把兒子拴在樹上,領著侄兒離去。
後來,由於種種原因,伯道終於沒能有兒子。
當時人們很欽佩他的義氣,又同情他沒有後代,都說:“老天不懂道理,使鄧伯道無子。”後人也用“伯道無兒”表示德高望重之人沒有後代。
【出典】:《晉書》卷90《鄧攸傳》2340頁:“攸棄子之後,……卒以無嗣。時人義而哀之,為之語曰:‘天道無知,使鄧伯道無兒’。”
【例句】:唐·韓愈《遊西林寺題蕭二兄郎中舊堂》:“中郎有女能傳業,伯道無兒可保家。” 明·曾邱瑞《運壁記·揮麈驅車》:“若乃伯道無兒,亦自天數。”
反義詞 兒孫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