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一琴一鶴
拚音 yī qín yī hè
解釋 原指宋朝趙抃去四川做官,隨身攜帶的東西僅有一張琴和一隻鶴。形容行裝簡少,也比喻為官清廉。
出處 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九:“趙閱道為成都轉運史,出行部內,唯攜一琴一鶴,坐則看鶴鼓琴。”《宋史·趙抃傳》:“帝曰:‘聞卿匹馬入蜀,以一琴一鶴自隨;為政簡易,亦稱是乎!’”
例子 你把那行裝整頓,無過是一琴一鶴緊隨身。(元·無名氏《馮玉蘭夜月泣江舟》第一折)
語法 作賓語、定語;指為官清廉
故事 北宋時期,地方官趙抃去蜀地成都赴任,隨身行李就是布袋中的古琴與竹簍裏的白鶴,分別馱在一匹馬上,其他就是兩袖清風。宋神宗聽說趙抃的行李就隻有一琴一鶴,十分讚賞他的為人,希望他到任後精兵簡政,廉潔奉公。趙抃的政績也被廣為傳誦
趙抃(biàn變)匹馬入蜀事。
趙抃(1008-1084年)衢州西安(今浙江衢縣)人,字閱道,號知非子。
仁宗景祐進士。
仕州縣,以治績召為殿中侍禦史。
出知睦州,移梓州路轉運使,改益州。
巡察所屬州縣,考核官吏治績,無所不至。
百姓欣喜,奸吏懼服。
又自奉儉樸,蜀中風俗為之一變。
召為右司諫。
趙抃與唐介、呂誨、範師道一起曾上書二十餘次,揭發副樞密使陳升之奸邪、交結宦官事。
結果,陳升之被迫去職,趙抃等上書人也被罷黜。
趙抃貶為虔州知州。
此後曆任度支副使、河北都轉運使等職。
英宗治平(1064年)初改知成都府。
趙抃剛到成都時,見有聚為妖祀(祭祀)的,就以法嚴治,首惡必糾,脅從寬釋,蜀地百姓十分高興。
英宗曾說:“趙抃為成都中和之政”。
神宗即位後,趙抃被召知諫院。
按照慣例,近臣從成都任職回朝後,必定提拔大用,多在中書省或樞密院任要職,而趙抃卻授予諫官,大臣多不明白。
神宗說:“我要靠他進諫,暫時任用為諫官,對以後的晉升沒什麽影響。”趙抃向神宗致謝,神宗說:“朕聽說你匹馬入蜀,以一琴一鶴自隨,為政簡易,這是值得稱道的。”不久,便提拔他做了參知政事。
趙抃深深感激神宗的知遇之恩,凡朝中有不協調的事,必秘密上奏,告知皇上。
神宗則親自起草詔書,答複並表揚他。
【出典】:《宋史》卷316《趙抃傳》10323頁:“神宗立,召知諫院。故事,近臣還自成都者,將大用,必更省府,不為諫官。大臣以為疑,帝曰:‘吾賴其言爾,苟欲用之,無傷也。’及謝,帝曰:‘聞卿匹馬入蜀,以一琴一鶴自隨,為政簡易,亦稱是乎?’未幾,擢參知政事。抃感顧知遇,朝政有未協者,必密啟聞,帝手詔褒答。”
【例句】:宋·蘇軾《題李伯時畫趙景仁琴鶴圖》:“清獻(趙抃諡清獻)先生無一錢,故應琴鶴是家傳。”
近義詞 兩袖清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