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虎頭蛇尾
拚音 hǔ tóu shé wěi
解釋 頭大如虎,尾細如蛇。比喻開始時聲勢很大,到後來勁頭很小,有始無終。
出處 元·康進之《李逵負棘》第二折:“則為你兩頭白麵搬興廢,轉背言詞說是非,這廝敢狗行狼心,虎頭蛇尾。”
例子 小奇也許會寫得好,就是她有一個毛病,“虎頭蛇尾”。(冰心《陶奇的星期日記》)
語法 作定語、賓語、狀語;比喻做事有始無終
典故
裝著虎頭,拖著蛇尾。
比喻詭詐偽善,言行不一。
元.康進之《李逵負荊》二折:“則為你兩頭白麵搬興廢,轉背言詞說是非,這廝敢狗行狼心,虎頭蛇尾。”也指頭大如虎,尾細如蛇。
比喻做事不能善始善終。
《水滸傳》一○三回:“官府挨捕的事,已是虎頭蛇尾,前緊後慢。”茅盾《〈第一階段的故事〉新版的後記》:“我曾經一再打算寫抗日戰爭的小說,可是每次都是‘虎頭蛇尾’。”亦作“虎頭鼠尾”。
明.謝榛《四溟詩話》卷二:“律詩無好結句,謂之虎頭鼠尾。”孫中山《布告全國同胞書》:“行事或虎頭鼠尾,而存心複狼顧狐疑。或生猜忌之私,自相魚肉。或萌退縮之誌,坐失事機。則後禍之來,何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