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北門學士
拚音 běi mén xué shì
解釋 唐高宗 時,弘文館直學士 劉禕之 、著作郎 元萬頃 等,時奉詔於翰林院草製,密令參決,以分宰相之權。 唐 製,官衙都在宮城之南,院在 銀台 之北, 劉 元 等人不經南門,而於北門出入,時人因謂之“北門學士”。參閱《舊唐書·劉禕之傳》、 宋
典故
禦用文人的別稱。
出自唐高宗與武後事跡。
唐高宗(628-683年),即李治,字為善,小字雉奴。
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
649-683年在位。
武後事跡參見“垂簾聽政”條。
史載,顯慶五年(660年)後,高宗因患風眩頭重,把政事交由武後處理。
上元年間武後遂召集劉禕(huì輝)之、元萬頃、範履冰、苗神客、周思茂、胡楚賓等名儒共同議撰禁中,撰《列女傳》、《臣軌》、《百僚新戒》、《樂書》等千餘篇。
後又密令他們參決時政以分宰相之權。
由於這些人出入宮廷都不經過南衙,而是直接經由北門,因此被時人稱為“北門學士”。
【出典】:《新唐書》卷117《劉禕之傳》4250-4251頁:“上元中,與元萬頃等偕召入禁中,論次新書凡千餘篇。高宗又密與參決時政,以分宰相權,時謂‘北門學士’。”
【例句】:陳寅恪《王觀堂先生輓詞》:“南齋侍從欲自沈,北門學士邀同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