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魯姑棄子
拚音 lǔ gū qì zǐ
解釋 漢 劉向 《列女傳·魯義姑姊》:“ 齊君 攻 魯 , 義姑 有節,見軍走山,棄子抱姪。”後以“魯姑棄子”稱頌 魯義姑 犧牲親生兒子而保全侄兒的義舉。 唐 李白 《溧陽瀨水貞義女碑銘》:“ 魯姑 棄子,以卻三軍之眾;漂母進飯,沒受千金之恩
典故
漢劉向《列女傳.節義》:“魯義姑姊者,魯野之婦人也。齊攻魯至郊,望見一婦人,抱一兒攜一兒而行。軍且及之,棄其所抱,抱其所攜而走山,兒隨而啼,婦人遂行不顧。齊將乃追之,問所抱者誰也,所棄者誰也。對曰:‘所抱者妾兄之子也,所棄者妾之子也。見軍之至,力不能兩護,故棄妾之子。’”
在齊軍追緊,不能兩顧的情況下,魯姑為義而棄子的行動,感動了齊將,從而罷兵還齊。
後因以“魯姑棄子”用為為義理而犧牲私己利益的典故。
唐.李白《溧陽瀨水貞義女碑銘》:“魯姑棄子,以卻三軍之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