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文似相如
拚音 wén sì xiāng rú
解釋 西漢文學家揚雄從小勤奮好學,在讀書時不僅僅是讀懂文句、弄懂詞義就算了,而是深究文章內在的思想內容。他博覽群書,有遠大的器量和胸襟,如果不是古代聖哲賢人的書,他就不喜歡讀;如果和自己的誌向違背,即使是可以發財顯貴的事,他也不幹。反而喜歡辭賦創作。從前,蜀地(今四川省)司馬相如,寫的辭賦弘大壯麗、蘊藉雅致。揚雄衷心敬慕司馬相如,每當創作辭賦時,常以司馬相如的作品當成學習的典範之作。漢成帝時,有人薦舉揚雄,說他寫的文章可與司馬相如相比。當時,漢成帝正準備在陝西淳化西北的甘泉宮祭祀天神,在山西萬榮西南的汾陰縣祭祀地神,來祈求得到後代,就把揚雄召進京城長安,在未央宮承明殿待詔顧問。後以“文似相如”為典,稱美文才卓著的典故。
例子 唐·崔峒《送韋八少府判官歸東京》:“玄成世業紫真官,文似相如貌勝潘。” 唐·權德輿《戶部王曹長楊考功崔刑部二院長並……》:“子雲嚐燕居,作賦似相如。” 唐·權德輿《送密秀才吏部駮放後歸蜀應崔大理序》:“蜀國本多士,雄文似相如。”
典故
《漢書》卷87上《揚雄傳上》3514、3515、3522頁:“(揚)雄少而好學,不為章句,訓詁通而已,博覽無所不見。”“自有大度,非聖哲之書不好也;非其意,雖富貴不事也。顧嚐好辭賦。先是時,蜀有司馬相如,作賦甚弘麗溫(yùn運,通“蘊”,蘊藉,寬和有涵容)雅,雄心壯之,每作賦,常擬之以為式。”“孝成帝時,客有薦雄文似相如者,上方郊祠甘泉泰畤、汾陰後土,以求繼嗣,召雄待詔承明之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