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畫虎不成反類犬
拚音 huà hǔ bù chéng fǎn lèi quǎn
解釋 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倫不類。同“畫虎不成反類狗”。
出處 唐·劉知幾《史通·六家》:“如君懋《隋書》,雖欲祖述商周,憲章虞夏,觀其所述乃似《孔子家語》、臨川《世說》,可謂畫虎不成反類犬也。”
例子 無
語法 作謂語、定語、賓語;比喻好高騖遠,眼高手
原作“畫虎不成反類狗”,亦作“畫龍不成反為狗”,比喻好高鶩遠,結果事與願違,不如不做。
建武十七年(41年)馬援受命率軍南下交阯,平定當地叛亂。
他的兩個侄子馬嚴、馬敦都喜歡對朝政說長道短,並和一些遊俠互相來往。
馬援聽說後,特地從交阯寄信對他們加以告誡。
信中說:“我希望你們聽到別人過失,象聽到父母的名字,可以聽,但不能說出。議論別人短長,評議朝政,這是我最討厭的,至死也不願意你們有這樣的行為。龍伯高為人厚道謹慎,不隨便議論是非,謙虛節儉,清正廉明,我喜歡而又尊重他,希望你們向他學習;杜季良豪俠仗義,敢於為朋友兩肋插刀,父親去世,遠近聞知,都來吊喪,我喜歡而又尊重他,但不希望你們向他學習。因為學伯高學不到家,總可以做一個謹慎的人,所謂刻天鵝不象,總可以象個鴨子。而學杜季良學不成,就會墮落下去,就象人們說的畫老虎畫不好,隻能象是一條狗啊!”
【出典】:《後漢書》卷24第845頁《馬援傳》:“初,援兄子嚴、敦並喜譏議,而通輕俠客。援前在交阯,還書誡之曰:吾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好議論人長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願聞子孫有此行也。……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儉,廉公有威,吾愛之重之,願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俠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清濁無所失,父喪致客,數郡畢至,吾愛之重之,不願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猶為謹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
【例句】:南朝·宋·範曄《後漢書·孔僖傳》:“畫龍不成反為狗。”
近義詞 畫虎不成反類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