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拚音 chǔ suī sān hù wáng qín bì chǔ
解釋 三戶:幾戶人家;亡:滅;秦:秦國。雖隻幾戶人家,也能滅掉秦國。比喻雖小,決心大也能成功。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例子 然~,金元帝國之夢,豈久長哉? 柳亞子《濟南慘案紀念日感賦》序
語法 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麵語
典故
西漢.司馬遷撰《史記.項羽本紀》:“居鄛人範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往說項梁(項羽叔父)曰:‘陳勝敗固當。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反同返),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
今君起江東,楚蜂舞(蜂舞,眾蜂飛起,交橫若舞,這是指多的意思)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複立楚之後也。
’”
戰國末年,秦始皇滅亡六國,統一了中國。
當時楚國人,特別是楚國貴族,出於複國報仇的情緒,到處流傳著這種說法。
楚南公的話就是一個代表。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原是楚人表示其複仇的決心,後常以比喻弱能勝強的堅強意誌和必勝信念。
宋.陸遊《金錯刀行》詩:“嗚呼,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
近義詞 三戶亡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