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死而複蘇
拚音 sǐ ér fù sū
解釋 死去了又活過來,形容生命不息。
出處 宋·洪邁《夷堅丙誌·九聖奇鬼》:“地獄百毒,湯鑊銼碓,隨索隨見,鬼形糜碎,死而複蘇屢矣。”
例子 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六回:“卜氏哭的~,直哭了兩日夜,一點飯也不吃。”
語法 作謂語、定語;用於失而複得
典故
蘇:蘇醒。
指死了之後又活過來。
語本《左傳.宣公八年》“殺諸絳市,六日而蘇”。
《三俠五義》第二十四回:“不料範生死而複蘇,一挺身跳出箱來,拿定朱履就是一陣亂打。”也作【死而複生】。
明.歸有光《可茶小傳》:“餘與可茶論小兒疹,前世稱陳文中‘異攻散’,施於江、淮間,無不效。今醫家以為不可用,時其危急,死而複生之,其所製劑,多秘不言,以為有神術。”郭沫若《棠棣之花》第一幕:“(聶荌:)母親死去已經三年,死而複生的隻有這些亂草,和我們相依為命的母親卻是永遠不再回來。”
近義詞 死而複生